傣味撒撇的基本介紹
從廣義上講,這是用特制配料涼拌肉食的代名詞。主要有牛撒撇、豬肉撒撇(傣族稱“撒達魯”)、魚撒撇(傣語稱“巴撒”)。這三種撒撇取材料不一樣,制法各異但口感都很好,一次食之,終生難忘。西南傣族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喜食,如今已漢化。與廣西羊湯媲美。其制作方法繁瑣費時光清洗牛腸杜,熬煮苦水及加工肉糜配菜就得半天,當?shù)厝嘶举I食。廣泛認可棒賽(九谷)撒撇為最真宗最地道牛撒。食之健胃強骨消食敗火,體寒者少食。
營養(yǎng)價值
撒撇因有牛苦腸水,不但具有豐富的百草營養(yǎng)成分,而且有清熱解毒和健脾開胃的功效,初食有點微苦,再食回味悠甜.加上配有具藥效作用的植物佐料,撒撇便成了一道口味極佳的藥膳食譜。胃熱上火,風(fēng)火牙痛,體內(nèi)各種炎癥,經(jīng)食用撒撇一次或兩次,即可消炎止痛解毒,常吃之還有預(yù)防癌癥的特殊作用。
產(chǎn)品特點
傣族人民制作的撒撇具有麻、辣、苦、涼、甘甜、可口、色澤瑩白的特點。
制作方法
牛撒撇的制作最考究的是作料。制作時先將牛肚、腰里肉、直腸、肝、脾等洗干凈后用水煮,煮時必須保持肉質(zhì)鮮嫩。煮熟即撈出,切碎,撒上花椒粉、香辣蓼、韭菜、辣子、大蒜等作料,倒入事先做好的苦腸汁和少許刺五加汁,再加上少許的肉汁,拌均勻就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