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二胡的基本介紹
二胡始于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又名“胡琴”,是北方的傳統(tǒng)樂器。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在全國首屆二胡制作評比大賽中,河北省饒陽北方民族樂器廠生產(chǎn)的二胡以音色柔美、音質(zhì)濃郁、藝術表現(xiàn)力豐富9項參賽產(chǎn)品全部榮獲第一名。
產(chǎn)品特點
外觀精美細致、琴簡內(nèi)壁、光潔對稱。光滑潔亮,手感舒適,挽把自然,上下把位無雜音,內(nèi)外弦統(tǒng)一,音效圓潤,音量大而通透,不空虛,下把位音衰小。
歷史民俗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闭f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闭f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
制作方法
直徑十厘米長十三厘米竹筒一段,作琴筒;
15厘米見方蛇皮,兔皮或者薄羊皮一塊,作蒙皮;
75-80厘米長,直徑1.8-2.0厘米的圓硬木棍一根,作琴桿;
長70厘米多,二三根馬尾一束,細竹桿一根,作弓子;木棒兩根作弦軸。
細線兩根作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