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樓火燒的基本介紹
宋樓火燒為夏津漢族傳統(tǒng)名吃,系用上等面粉,加適量黃豆面為原料制成。每個折六層,層層刷涂香油,經(jīng)鍋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香酥可口,每只重量僅七錢。故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
產(chǎn)品特點
宋樓火燒可貯存3年而不變質(zhì)。開水沖泡滑膩可口,且易于消化。若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松散,別具風味。
歷史民俗
宋樓火燒創(chuàng)制于清朝中葉。清同治四年(1864)曾作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宮禁后妃青睞。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后,曾得賞銀50兩。
制作方法
宋樓火燒的工藝之復(fù)雜——完全靠人工,搟面杖、老火灶就是全部的制作工具,根本無法實現(xiàn)機械化。這壓面可有講究:用木軸橫豎折壓8層,每層都要抹油。折壓后的火燒成長方形,先在鍋上烙,后放在炭火上烤,烙熟烤干,七寸高,六寸腰,鼓成長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