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米堿水粑的基本介紹
堿水粑(原名寒婆粑)是江西特色小吃,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民間在春節(jié)期間必備食品,制法簡單,價廉物美,可久儲不壞。它以大米磨漿,摻以堿水(鄉(xiāng)人多用早稻桿燒灰濾水代堿,其味比市場出售之冰堿泡水更具香味),用特制粑篩猛火蒸熟,厚約10厘米。食用時切成薄片,以本地煙薰臘肉、大蒜等炒食,既能飽腹,又是下酒佳肴。亦可用小白菜或菠菜、包心白加肉湯煮食,鮮美無比。
堿水粑尤以武寧特產(chǎn)紅米制作為佳,味似豬肝,色同琥珀。堿水粑的來歷傳說與春秋時伍子胥過昭關叩拜寒婆墳的故事有關。屬幕阜山脈,橫亙贛鄂邊境,"山跨吳楚,其陽隸武寧,陰隸通山,號稱百里芙蓉嶂。"在兩省交界處,現(xiàn)殘存半圓形拱門一座,厚約3米,長約十數(shù)米,人稱"吳楚雄關",舊有對聯(lián)一幅:"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嶺東西判楚吳"。
歷史民俗
傳說此地即春秋時伍子胥為逃避楚王迫害,在昭關一夜急白須發(fā),混出關隘,昭關即是此處。武寧素有“吳頭楚尾”之稱,九宮山為吳國與楚國的分水嶺,“吳楚雄關”是否即指昭關,故作傳說待考。 再說伍子胥混出昭關,心境漸平,來到半山坳,席地而坐,倚樹歇息。只見前不遠處有一諾大土堆,土堆前立有石碑。伍子胥近前細看,碑上刻有“寒婆之墓”四字,殘燭紙灰遍地,石拱臺上祭品猶存。伍子胥饑不擇食,在祭品中選一粑果充腹,此時亦顧不得它的冷硬酸苦,一陣猛嚼,幾口就咽了下去。才待取第二個時,從樹林深處走來一群老小,手提竹籃,前來掃墓。伍子胥隱姓埋名,只說來吳投親,眾人見伍子胥彬彬有禮,紛紛取出祭品,供伍充饑。伍子胥嚼著粑果,細聽眾人敘述寒婆的來歷。 寒婆原名韓婆,丈夫早喪,遺下3子,大兒出戍邊關,二兒征守海疆,三兒又為夫役被迫出走,音訊全無。
韓婆盼兒心切,日夜登山眺望,在一次暴風雪中,凍死坡前。鄉(xiāng)人為之收殮,修墳立碑,取名韓婆墳,后人訛稱“寒婆”,留下以其忌辰正月十二日之晴雨,預卜早春氣候變化之習俗。如是日天晴,便說寒婆撿到干柴,早春氣候必好,反之,必將是一個霈雨低溫的壞天氣。 伍子胥聽罷眾人敘說寒婆的苦難經(jīng)歷,朝墓叩首禮拜,祈禱寒婆保佑他報仇雪恥。見各人籃內(nèi)裝有四四方方似糕非糕,似餅非餅的供品,便問究竟。才知是韓婆死后,鄉(xiāng)人在收拾其遺物時,米罈空空,灶冷鍋涼,懸掛在梁上的竹籃內(nèi)僅存米粑數(shù)塊。原來,年老體弱的寒婆,依靠鄉(xiāng)親接濟度日,因見眾人日子也不好過,就想出一個節(jié)食的辦法,把大米磨漿蒸熟成粑,每天切下數(shù)片,和以野菜煮食。日子一久,米粑變酸,難以下咽。老人望著變質(zhì)的米粑發(fā)愁,猛想起婦女洗發(fā)多用禾草燒灰濾水,既有清香,又能除污去油膩,便試著用禾草灰水摻米漿,果然可以存放多日,不酸不壞。以后鄉(xiāng)人每逢韓婆忌日,便以此粑作供品,以示紀念。清代不少文人游覽九宮山后,必至寒婆墳憑吊這位不幸的老人,有感而留詩:“半弓新月落山坡,石齒層層透露多,細雨如膏草如發(fā),遺梳猶自說韓婆。”九宮奇景之一的“韓婆遺梳”即指此處。 伍子胥投奔吳國后,竭盡全力為吳國效勞,誰知吳王是個狂妄自大的昏君,聽信越國的離間計,疏遠了伍子胥。伍子胥想起了寒婆和眾鄉(xiāng)人悲慘遭遇,擔心吳國人民會受到打仗的苦處,便又把制粑的方法傳給了當?shù)兀詡洳粫r之需,成為后來的年糕。其制法相同,但隨時代的變遷和民情風俗各異,原料和形狀逐漸改變。說起來寒婆粑與年糕還是一脈相承呢!
制作方法
它以大米磨漿,摻以堿水(鄉(xiāng)人多用早稻桿燒灰濾水代堿,其味比市場出售之冰堿泡水更具香味),用特制粑篩猛火蒸熟,厚約10厘米。食用時切成薄片,以本地煙薰臘肉、大蒜等炒食,既能飽腹,又是下酒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