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貴妃餅的基本介紹
貴妃餅是陜西省西安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餅類名小吃。的主要原料為富強(qiáng)粉、煉大油、白砂糖、核桃仁、芝麻仁、棗泥等。已有 1000多年的歷史。是始于唐代的傳統(tǒng)名食,原是驪宮御廚專為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huán)制做的,很受楊貴妃的喜愛,后傳到民間,人們稱其為“貴妃餅”。
營養(yǎng)價(jià)值
面粉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zhì),有養(yǎng)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產(chǎn)品特點(diǎn)
貴妃餅形如圓月,色澤乳白、皮薄餡足、酥脆松軟、咸中帶甜、油而不膩,是始于唐代的傳統(tǒng)名食。
歷史民俗
楊貴妃與陜西的糕點(diǎn)緣分不小,歷史上有一種糕點(diǎn)就叫貴妃紅,此點(diǎn)心在唐“燒尾宴”(見文后)中就有記載,后來又有了貴妃餅、貴妃酥等。關(guān)于月餅的來歷,有這樣一個(gè)故事,農(nóng)歷八月十五那天,楊貴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賞月,旁邊桌子上不但擺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還放了十多種各式各樣的糕餅,有甜的、咸的,有帶餡的、不帶餡的,有方的、也有圓的(古人稱糕為方,餅為圓)。楊貴妃拿起其中一個(gè)帶餡的餅嘗了一口,發(fā)覺口感極佳,于是大為贊賞,遂問此餅何名,誰知,在座的無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餅的御廚叫來,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與眾人同聲說道,“還是貴妃娘娘起一個(gè)名字吧。”貴妃低頭看看手中的圓餅,再抬頭看著天上的一輪明月,隨口便道,“就叫月餅吧?!贝蠹引R聲叫好,于是便有了專為八月十五賞月時(shí)吃的“月餅”。
西安貴妃餅的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富強(qiáng)粉1000克 黃油(白脫)600克 清水250克 鵪鶉蛋40個(gè) 雞蛋黃3個(gè) 蓮籽500克 白糖650克 大油150克 花生油75克 沸水1000克 堿水10克 食用紅色素少許
1.制皮:將富強(qiáng)粉500克在案上過羅開窩,加入清水、黃油(75克)、白糖(50克)。先將油水糖混合均勻后,摻入面粉擦勻、擦透,摔至光滑,放一旁餳置10分鐘備用。
2.心面:富強(qiáng)粉500克在案上過羅,加入黃油525克,將油畫混合均勻后,用手擦勻擦透成面團(tuán),放一旁餳置備用。
3.制餡:將蓮籽用堿水拌勻,浸泡約20分鐘,加沸水浸泡1小時(shí)(沸水基本被蓮籽全部吸收)。將蓮籽倒籮筐內(nèi)(竹制的),用板刷刷或用手搓,將蓮籽外衣搓刷掉,用清水沖洗干凈,用牙簽捅出蓮籽心,用沸水浸泡,然后用鍋蒸爛。用酥槌或搟面杖將蓮籽搟成茸。用銅鍋或不銹鋼鍋,置于火上加入蓮茸、白糖(600克),用小火炒制,邊炒邊用鏟子攪動(dòng),糖溶化后改用大火,待茸糖沸起后改用小火至茸糖稠厚,徐徐加入大油和花生油,待油全部炒進(jìn)去后即可出鍋,晾涼即可使用。
4.將鵪鶉蛋煮熟或蒸熟,去掉蛋殼、取用蛋黃切成兩瓣備用。
5.包酥:將餳好的皮面放在案上用手輕輕地摁成中間稍厚的圖片,再將心面放在皮面的中央,用雙手將皮面托起,擾包成圓球,摁扁搟成長方形薄片,用刀將片的兩端無酥處切下,放在片的中間,用刀從片的中間橫切面兩片,從刀口處分卷成上下兩卷稍餳備用。
6.成型:將稍餳的卷于合口處摁扁、揪劑,再將劑摁扁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