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菇包的基本介紹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diǎn),屬于閩菜系。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團(tuán),在制作方法上也分兩種,一種是將食米放在沸水中煮成六七成熟即撈出慮干米湯,和干暖菇粉一起倒入臼里舂打成團(tuán),另一種是將食米浸泡后磨成米漿,入熱鍋后,煮成糊團(tuán)。其陷料制作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干炒,多用鮮筍絲、臘肉、豆腐干、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粉煮熟。
營(yíng)養(yǎng)價(jià)值
暖菇,學(xué)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初春時(shí)分生長(zhǎng)在田野間,性溫味甘,入夏開(kāi)黃白色花,早春采摘后洗凈曬干,芳香撲鼻,有化痰止咳及強(qiáng)腎益筋骨的功能。
歷史民俗
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tǒng)的“春社”這一天,農(nóng)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這天遠(yuǎn)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lái)品嘗,這種習(xí)俗流傳至今。
制作方法
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團(tuán),在制作方法上也分兩種,一種是將食米放在沸水中煮成六七成熟即撈出慮干米湯,和干暖菇粉一起倒入臼里舂打成團(tuán),另一種是將食米浸泡后磨成米漿,入熱鍋后,煮成糊團(tuán)。其陷料制作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干炒,多用鮮筍絲、臘肉、豆腐干、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粉煮熟。裝包時(shí),將糍團(tuán)掇成一小塊,再捏成厚薄適中的杯狀,然后裝入餡料,兩邊合攏捏緊,排入蒸籠蒸熟即可食。暖菇包子的制作則用六成的糯米與四成食米,滲合磨成米漿,裝入布袋里壓桿水分后再配上干暖菇粉,揉拌均勻,再將米團(tuán)搓成一小塊,做成鍋狀,填入餡料,封口后裝入蒸籠蒸熟即為暖菇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