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光餅的基本介紹
建甌光餅是福建建甌市傳統(tǒng)的漢族名點。相傳原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部隊的干糧。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lǐng),因名光餅。經(jīng)歷500多年的演變,傳統(tǒng)品種有光餅、烏糖餅、光肉餅、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起酥霉肉餅、老爹餅、經(jīng)魁餅等近10種?,F(xiàn)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光餅、光肉餅、芝麻肉餅等3種
產(chǎn)品特點
光肉餅,即將豬肥肉切成骰仔塊大小,輕鹽拌勻,加上蔥花,包在光餅坯內(nèi),中心打二個洞,意即一塊賣兩個銅錢。培熟時餅面金黃發(fā)亮,有咸香味。 芝麻肉餅,即在光肉餅的面上沾上一層事先用水泡過并用木槌敲打去殼的白芝麻,培熟時,餅面凸起,有芝麻香味。建甌光餅香味口、價格低廉,既可當點心,又可作干糧。還有人將光餅用利刀切成二半,中間夾幾片白片肉、蔥寸或夾皮蛋,或夾炒醬菜,又別具風味。更有人將光講切成小三角塊,用油炸過再加上豬大腸或鴨焟同炒,又是獨具地方風味的美味佳肴。當?shù)爻Q哉f:“大腸、鴨焟炒光餅,好吃都沒成”。因此,建甌籍海內(nèi)外游子返鄉(xiāng),都喜歡帶上一串光餅,用以饋贈親友。有一年,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來建甌,品嘗了建甌光餅后贊不絕口。
歷史民俗
相傳明朝的時候日本倭寇經(jīng)常偷襲我國沿??h市,影響了當?shù)厝嗣竦纳睿旨由闲」闪鞲Z剿滅不易,百姓身受其害,紛紛起來抗擊倭寇,以當時的戚繼光領(lǐng)導的武裝席卷東南沿海,打擊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矮寇大舉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入閩殲敵,大獲全勝。當戚軍南行前,為使行軍迅速,以面粉制成圓餅,中打一孔,串掛在戰(zhàn)士身上,作為行軍干糧。八閩人民為了紀念戚公的豐功偉績,競相仿制稱之為“光餅”,相沿成習,成為建甌人喜愛的食品。
制作方法
焙光餅的爐是用一個特大的陶缸砌制的。有高爐和矮爐之分。高爐要先制作一個木架,用磚塊砌爐底,然后將陶缸倒蓋其上,前面約一人高處開個爐門,以便裝炭火和貼餅、取餅。矮爐的陶缸較小,也不要木架,只將爐體置地面上。城里的餅店多用高爐焙,故名高爐餅。鄉(xiāng)下光餅多用矮爐焙,故名矮爐餅。高爐容量大,火力均勻向上,焙得快。矮爐容量小,炭火是用鐵籃子裝著放下去,火力由中向四周輻射,所以焙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