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膘雞的基本介紹
膘雞,泗陽著名特產(chǎn)之一,農(nóng)家婚喪喜慶,多以膘雞作為“頭景”上桌,客人評論廚師手藝如何,也都是以膘雞的制作為標準。凡是從海外回到泗陽探親的臺胞或僑胞,都會向親友提出,希望品嘗一下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美食--泗陽膘雞。
產(chǎn)品特點
做好后的膘雞將其放入蒸籠,蒸熟后,上層潔白如玉,下層紅如瑪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蔥等佐料,青、紅、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觀。膘雞上桌,肉香撲鼻,夾而食之,不肥不膩,嬌嫩爽口。
歷史民俗
泗陽膘雞的由來據(jù)說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皇帝劉徹,看中了泗陽這塊寶地,并封了一個泗水王。這泗水王和劉徹同宗,自然成為皇帝“圈子”里的人。整天過著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日子。這年春天鬧“春荒”,泗水王國的幾個官吏到民間“視察”,住在一姓莊的人家。米,吃光了,雞,殺完了,就連養(yǎng)了兩只鴨子也進了官老爺?shù)亩亲?。可是幾個官老爺仍不滿足。姓莊的人家沒有辦法,就把夫人的簪子當了,買回了豬肉、山藥、淀粉等,把肉剁碎,又將山藥煮成糊狀,拌入淀粉,然后放進鍋里蒸熟,起鍋后切成片,晶瑩剔透,香味撲鼻,很有“雞肉”的味道,饞得幾個官老爺直流口水?;氐酵鯇m后,幾個人為了討好泗水王,就把姓莊人家做的美味獻了上去,泗水王吃得是眉開眼笑。過了好長時間,泗水王逮了個機會又把這道菜引薦給了皇上劉徹,劉徹自然大加贊賞。那戶姓莊的人家因此得福,被安排到泗水王宮掌勺兒,那道菜也有了“膘雞”的名稱。
很多年后,泗水國消亡,“膘雞”經(jīng)進一步加工后留傳到民間。從此,只要人家遇到紅白喜事,或者宴請賓朋,“泗陽膘雞”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道地方特色菜肴。
制作方法
原料:豬肥膘50 g,山藥75 g,雞蛋2只,精鹽3 g,濕淀粉100 g,芝麻油10 g,胡椒粉少許,豬后腿肉250 g,百葉1張,黃酒10 g,味精1 g,蔥姜汁75 g,青蒜末2 g。
制法:
1
山藥洗凈入冷水鍋中煮熟,削去皮,塌成泥。
2
將豬后腿肉斬成茸放碗中,加蛋黃2只、紹酒5 g、醬油25 g、蔥姜汁25 g、精鹽O,5 g和濕淀粉50 g,攪打上勁。肥膘斬茸與山藥泥一起放入另一碗中,加黃酒5g、蛋清2只、蔥姜汁50g、精鹽1g、味精和濕淀粉攪打上勁。
3
取小籠1個,鋪上百葉,放上紅色肉糊,攤成約1 cn厚的方形,抹平后再放上白色山藥糊,按原樣攤好抹平,將籠加蓋置沸水鍋上蒸約25分鐘,用手按上去有彈性時,取出晾涼。揭去百葉不用。
4
把蒸好的膘雞切成0.5 cm厚10 cm長的片,白面朝底扣放碗中,再上籠用大火蒸透取出,潷出原汁,翻扣入大湯碗內(nèi)。
5
原汁入鍋,另加雞湯一手勺上火燒沸,放鹽調(diào)味,淋入麻油,起鍋澆在湯碗中,撒上青蒜末、胡椒粉即成。
泗陽膘雞的獲獎榮譽
2000年,在江蘇省美食節(jié)大賽中,“泗陽膘雞”奪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