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推光漆器的基本介紹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fā)源于山西(簡稱"晉")中部的平遙縣,是一種工藝性質(zhì)的高級油漆器具,傳布至北方廣大地區(qū)。平遙推光漆器是我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脫胎;揚州-點鑼;平遙-彩繪),以手掌推光和描金技藝著稱。
產(chǎn)品特點
平遙推光漆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柜、漆箱、條案、茶幾)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現(xiàn)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電視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陳列柜、首飾匣等。光澤亮麗,色調(diào)和諧,富麗堂皇。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于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平遙推光漆器,是用煉制過的大漆髹飾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經(jīng)過漆后細磨,磨后再漆,反復數(shù)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澤,再經(jīng)多種工藝,繪飾出山水花鳥,亭臺樓閣或人物故事,工序細致復雜。外觀古樸雅致、構(gòu)造精細、漆面光潔,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jīng)久耐用,為漆器中之精品。
歷史民俗
在晉中,有一俗語可謂家喻戶曉:"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在古城三件寶中,漆器列為首。平遙古城地處黃土高原。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這里覆蓋有大量樹木。有一種叫漆樹的樹種分布甚廣。先民們便用漆樹的漿汁涂抹食器,以圖光亮、好看、耐用。另外,由于漆器具有自動變黑的特征,它也被用來作為文字記號。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內(nèi),證明當時已使用礦物質(zhì)顏料調(diào)制朱色漆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平遙漆器已初具雛形。在漢代,漆器已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隨著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漆器遠銷蒙、俄、東南亞一帶。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平遙推光漆器髹飾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種技藝制作的漆器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于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開始出口到英、俄等國。
制作方法
平遙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瑣、復雜著稱,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須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平遙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僅僅在于精雕細琢,用料也頗有講究。平遙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在黃土高原廣泛分布著的漆樹刮掉樹皮后流出來的一種天然漆料--大漆。
平遙推光漆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制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制大漆;
(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制罩漆;
(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褙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
(4)以人發(fā)、牛尾制作漆栓(髹飾工具);
(5)在特設的陰房內(nèi)陰干漆器;
(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tǒng)技法;
(7)用砂紙、木炭、頭發(fā)、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
(8)采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漆器的獲獎榮譽
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